优化发酵工艺新趋势:精准调控氮源与无机盐,助力产业降本增效
随着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、食品、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,发酵过程的效率与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。近日,在上海举行的“2024国际生物发酵技术峰会”上,多位专家指出,对发酵培养基的氮源、碳源、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等关键成分进行精准调控,是实现工艺突破的重要方向。
氮源的智能流加策略备受关注
发酵过程中,氮源是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关键营养物质。传统的单一投料方式正逐渐被动态的智能流加策略所取代。会议报告中,某知名制药企业的技术总监分享了以氨水作为动态氮源的成功案例。“通过实时监测发酵液中的pH值和氨氮浓度,我们精准控制氨水的流加速率,”该总监介绍,“这不仅稳定了发酵环境,避免了因氮源过量或不足导致的菌体生长异常或产物合成受阻,最终使目标抗生素的产率提升了15%以上。”
无机盐的协同效应不容忽视
除了氮源,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配比优化同样是研究的焦点。其中,磷酸二氢铵作为一种同时提供氮源(铵离子)和无机盐(磷酸根)的复合原料,其价值得到重新评估。专家强调,磷酸根是能量代谢(ATP)和核酸合成的核心元素,其浓度直接影响菌体的代谢途径。精确控制由磷酸二氢铵提供的磷元素浓度,能够有效引导代谢流向目标产物,减少副产物的生成。
未来展望:从单一组分到系统优化
峰会报告还涉及了其他类别产品的创新应用,例如:
促进剂:如何利用特定促进剂来解除代谢抑制,加速细胞生长。
生长因子:针对营养缺陷型菌株,外源添加必需的生长因子以保证其正常生长。
前体:在合成某些复杂化合物时,直接添加前体物质以绕过低效代谢路径,大幅提高转化率。
业内分析认为,未来的发酵工艺优化将不再局限于对碳源、氮源等单一组分的调整,而是转向对整个培养基系统的综合考量。通过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,实现对包括无机盐及微量元素、生长因子乃至促进及抑制剂在内的所有成分进行全局最优配比设计,将是推动生物制造产业迈向智能化、精细化的下一站。
关于我们:
[此处可插入虚构的公司或机构名称,例如:“生物发酵前沿网”] 是专注于生物发酵技术领域的专业信息平台,致力于为行业提供最新的技术动态、市场分析和学术成果。